能源是人生产生活绕不开物质基础。煤炭和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和“工业的血液”,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影响很大。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石油资源比不上中东、美国等大户,但煤炭资源却占据了全球的40%,煤炭储量和产量在国际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煤炭是个好东西,我国发电总量中,超过70%都是火力发电,对比较环保的低硫煤需求量很大。遗憾的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资源主要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褐煤,所以即便国内每天资源丰富,但还是要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进口大量低硫煤,对外进口依存度过高,这从2020年澳大利亚对中国搞禁煤令时,国内用电有过紧巴巴的阶段就能看出。
能源供给有多重要,可以看看德国,这两年俄罗斯断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德国不少制造企业受不了生产成本飙升纷纷外逃,工业一下子就垮掉了。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已经是最重要的战略安全问题。
今年,国家提出要推动新质生产力,这“新质”一词中的很大一块,都是要落到能源上去。从光伏到电池,再到新能源汽车,在近两年,新能源的概念一直炒的热。在供热领域,据测算,我国建筑能耗为8亿吨标准煤,占社会总能耗的20%,北方城镇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耗能量大,节能的潜力也大。
事实上,俄乌冲突不仅让欧洲的工业遭受重创,北欧那些寒带国家没了天然气供暖,就跑到中国买热泵回去,一时间让中国热泵在全球火出了圈。
热泵这个东西其实很有意思。原理上,就是反向的空调,从大自然中搬运热量,主要用在供热领域。
本来热泵就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欧洲人没了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才想到了这个以往容易被大伙儿忽视的产品。
可真正用起来的话,别说,还真不错。
因为你不论是烧柴,烧煤,还是烧天然气,本质上就是烧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热量。而热泵本身并不发热,是通过电来搬运像大地、江水、废热或者空气里的热量,能效比普遍在3倍以上,在欧洲那些电费死贵的国家,这东西是真的省钱。而且,电能虽然可能要烧煤来生产,但也能通过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方式来生产,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清洁能源,所以说热泵对推动环境保护来说的确重要。
也许有人会问,热泵这么好,为啥热泵普及率比较低?这其实是个历史原因。
就像刚刚讲的,化石燃料烧了多少就能产生多少热能,这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而热泵搬运的效率是和技术挂钩的,以前热泵行业技术不足,制热用电量,当然不如直接烧天然气划算。
社会的发展是有惯性的,以前大家用的都是煤炭供热、燃气供热,如果没什么故障,大家肯定不愿意花钱拆了来搞热泵系统。
但随着技术不断地创新,热泵产品的能效显著提升,以往机组在超低温环境下运行容易发生的结霜、停机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采用热泵系统的可行性、性价比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中国最冷的地区漠河,这里年平均无霜期为86.2天,历史最低气温达到了-52.3℃,而且昼夜温差极大,这样“冰块都会冻裂”的神奇气候里,对于热泵设备来说却检验采暖与运行能力的宝地。
近几年来,中国极北漠河每到最冷的一月,往往会迎来数批前来检测热泵性能的暖通品牌。
从现实意义来讲,这些品牌针对热泵极寒工况的测试对热泵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利好——热泵设备如果可以在-35℃以下的低温下实现正常运行,这也意味着热泵采暖基本上可以涵盖绝大部分的北方地区,在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上均能得到数据上的支持。
就像前文提到的,热泵这个产业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技术影响的。热泵技术水平越高,产品稳定性和供热效率就越好,行业发展的前景也就越广阔。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中,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毫无疑问,对于供热行业而言,通过技术创新强化热泵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供热领域节能降碳,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未来行业发展可行且必行的路径。
最后做个总结。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了规模体量大、门类体系全的制造业大国。但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好,国内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业实际走的还是当年“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老路。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目标,是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的。想要挣大钱,靠苦哈哈地打螺丝、拼装手机压根不现实。
如今,中国基建、房地产、互联网、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想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势必要进入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顶尖科技的全球角逐中去。
下一个时代的红利一定是来自于科技的发展,而抓住这些机遇的关键,就是要敢于创新,敢于追求。
毕竟,创新改变世界,科技引领未来,从来不是一句虚言。
来源:V客暖通网